塞上环保世纪行|走出特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绿农”步履铿锵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 2023-09-09 12:14:08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绿色发展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基础。

地处黄土高原的横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不到400毫米,却成为陕北地区水稻主产区,底气因何而来?


【资料图】

对比南方地区亚热带的气候因素,横山的优势是无定河横穿而过,奔流不息的无定河水满足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水稻灌溉的“决定性”条件。同时,无定河到了横山,流经宽阔的河谷地带,多了几分平静与舒缓,沿河两岸多是平整肥沃的土地,在河水的滋润下浇灌出陕北的“鱼米之乡”。

常旭峰 摄

横山对区域范围内的无定河流域6条河流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共计1210平方公里。科学规划,把无定河上游打造为省级农业示范区,把无定河中下游打造为稻渔综合绿色种养区,把芦河东岸和无定河南部区域的高标准农田打造为旱作节水农业先行区。率先在全市开展稻田养鱼试验项目,获得了亩产千斤稻和百斤鱼的科技成果,被榆林市政府评为“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依托“一带三区多点”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

除了稻田养鱼产业,当地还“解锁”了一把农旅深度融合的“金钥匙”——陕北稻田养蟹。

在横山区响水镇驼燕沟村,稻田资源丰富,智慧的农民在里面养出了味鲜、黄香、上市早的稻田蟹。对于河蟹这种季节性美食来说,能抢先上市和抢占节日热点就是占据市场的重要筹码。

农历八月,驼燕沟村收获螃蟹的忙碌时刻如期而至。“陕北气候和农耕惯与稻田养蟹的模式天然适配,水稻一年一季,能和蟹苗同种同收。而南方种水稻有晒田的惯,不利于河蟹的生长。”说起稻田养蟹,驼燕沟村党支部书记乔俊宏滔滔不绝。和南方相比,北方转冷早,河蟹的性腺和其他器官会提早形成蟹黄或蟹膏,为过冬和来年繁殖储备能量。因此,早熟的母蟹虽然只有1.5—2两左右,但蟹黄香气十足,正好赶上中秋节前上市。

如今,这种“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的“稻蟹共生”模式在横山发展迅速,稻田养蟹规模已超4万亩、养殖户超30家,稻渔综合种养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驼燕沟村的乡村旅游和研学也进入双擎驱动的新阶段。稻田养蟹已成为横山无定河特色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稻渔综合种养,是通过充分利用稻渔互利共生关系而形成的稻渔复合生态系统,对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打造横山水产品、横山有机大米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无定河中游,坐落着一座陕北地区唯一荣获“中国千年古县”称号的县(区)——米脂,因“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农作物命名的县。

近年来,米脂立足谷子生产的区位优势,围绕强基地、抓龙头、树品牌战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米脂小米特色产业,使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加铿锵有力。

常旭峰 摄

持续推进小米产业生产标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品牌建设体系、专业服务体系、加工营销体系建设。截至3月中旬,米脂小米航天育种完成第3代地面选育;小米园区建成2.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扶持建成集谷子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国家级小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1个,加工龙头企业9家,专业合作社38家;研发了酵素、面膜、锅巴、醪糟等小米产品……

目前,全县认证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万亩,绿色小米生产基地1.5万亩,小米产业已被列为全县主导产业之一。

此外,高西沟村和辛店通过土地利用“三三制”模式、淤地坝柔性溢洪道治理模式,从淤地坝提质增效、旱作梯田产业化、沟坡综合治理、水资源高效利用、清洁小流域建设中进一步探索形成生态产品,将原本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坡,变成了山清水秀、旱涝保收的“塞上小江南”,创造出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奇迹。

标签:

责任编辑:techtoutiao

本文相关推荐